蒋荣猛:感控人员要集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于一身
2022-03-03 11:45:09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河南热线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王坤朔)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疫情让我们对预防传染病有了更为深刻的意识和体验。对于医院这一易发交叉感染的“警戒区”,该如何做好感染防控,以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呢?近日,新华网专访了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感染中心主任医师蒋荣猛,请他来为我们做感染防控方面的深度科普。作为一直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追疫人”,蒋荣猛多年来与多种凶险传染病激战,对感控工作有着深入研究和深刻认识。

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感染中心主任医师蒋荣猛做客新华网

医院感染防控不仅局限在医院

新华网:疫情的考验给院感防控带来哪些新的挑战和思考?

蒋荣猛:从全球范围来看,我们抗疫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跟医院感染防控是分不开的。我们在一线处置当中发现,医院感染防控有以下几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一,对医院感染的防控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综合医院,对人流、物流和空气流仍然缺乏完全分开,很多都是交叉在一起的,这样先天就给医院感染创造了环境。医院是个公共场所,什么人都会来,包括员工、患者、陪同人员以及其他各类人员都汇集到医院,人员复杂。来到医院的这些人里如果有一个阳性,感染扩散风险非常大。医院比社区扩散的风险高三到六倍。

第二,医院感染防控队伍需要提升。一是专业性需要提升,包括管理和技术。同时在院感队伍方面,人员数量不足。

针对这些挑战,第一,提高对院感防控的重视。院感防控虽然是医院的事,但是从传染来讲,医院只是传染的一个环节,应该放到整个防控体系里考虑,不管是医院层面还是政府层面,都要重视。第二,提高专业队伍,让专业队伍发挥专业作用。院感工作中包括消毒、隔离、防控装备,是否有效要进行评估,例如手卫生、消毒是不是做到位了,隔离点的设置是不是合理。医院感染防控不仅局限在医院层面,应该扩散到只要有病人出现的场所都应该有院感防控的措施,比如120急救,司机和救护人员也要做好。

有力控制发生传染的各环节

新华网:院感防控的关键在哪?对于感控工作,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甚至教训?

蒋荣猛:任何传染病都有其规律可循的,比如传染病流行必须有三个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了任何一个,传染病就不可能流行,所以针对传染病防控以及医院感染防控,都是针对这三个环节来做工作:第一,管理传染源。不让传染源对外扩散,就是隔离,隔离场所一定要符合要求,不能出现空气和其他地方有交叉和对流,否则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就会扩散到其他空间,所以要做好隔离措施。第二,切断传播途径。传染病要传给下一个人一定要有传染途径,比如呼吸道、血液、经口传播等,就是接触,不论直接还是间接,在院感防控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断传播途径,比如做好手卫生,戴好口罩,都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第三,易感人群。

与目前的要求和需求相比,很多医院的院感防控机制相对滞后,一些措施、硬件并没有匹配上,我们强调几方面:一是环境布局合理,避免传染源扩散。二是结合传播途径,让医务人员、患者以及陪同人员都要有这样的意识,在医院时的行为要符合院感防控要求,这样就不会被感染。怎么把这些事情做到规范,肯定是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需要不断培训、考核、监督和检查。

感控人员要集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于一身

新华网:国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控人员配备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对感控人员的配备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您看来,感控人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

蒋荣猛:专业人员要集管理和专业于一身。感控人员不仅需要专业能力,比如穿防控装备、病原体监测、器械消毒等。院感发生是一个结果,但是发生院感的环节非常多,医院的所有部门、所有人、所有操作,如果存在不规范、不恰当,都有可能发生院感,感控部门要管这么多事的时候,它同时又是一个管理部门,需要协调各个部门把相应的流程、人员的行为和操作规范符合标准和要求。这个要求是很高的,是集专业技术和管理、协调能力于一体的专业。

感控工作为医院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新华网:感控人员会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医学人才吗?

蒋荣猛:“健康中国”提出预防为主,院感也是一样,一定是把工作做在前面,最大程度地减少院感的发生,直接受益的是患者和整个医院。少发生感染,患者住院时间会缩短,花费会减少,医院可以增加周转,这样效率就提高了。如果发生一个传染病,医院可能面临停诊,这个损失是可以计算出来的。院感是不挣钱的,都是花钱的,但实际上是为医院节约了大量资源。从前景来看,院感这个专业和消防类似,是为医院安全运行保驾护航的。

操作不规范容易引发感染

新华网:在《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中,一项关于院感的改进目标是“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常见的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有哪些?

蒋荣猛:血管内导管是需要长期留置的,应用于医疗治疗目的。这些管子是外来的,进入血管以后,相当于外界和人体建立了一个通道,空气不可能做到完全洁净,再加上人皮肤上有一些病毒、细菌,所以容易感染,这是天然的因素。尤其是住在ICU的病人,本身抵抗力低下,更容易发生感染。

当然,这些因素可以通过一些办法减少或者避免的。这些都涉及到院感的操作规范,比如导管多长时间需要消毒,操作时要注意手卫生。所以在日常行为当中就要规范,只要不规范就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感染。

严格规范操作,降低血管导管感染

新华网:如何降低血管导管相关感染?

蒋荣猛:第一,血管内导管能不放尽量不放,一定是结合病人需要放置。第二,只要病人好转,尽快拔出,时间越长,感染率就会增加。第三,日常当中做好手卫生,这一点非常重要。第四,给患者日常皮肤做好消毒,每天对周围皮肤进行清洗,把患者本身皮肤的细菌降下来。

要规范我们的行为,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去做好导管的护理。

新华网:作为国家感染质控中心专家,在您看来,如何从质控中心的角度出发,帮助各医疗机构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情况?

蒋荣猛:核心还是操作和行为的规范。从质控角度来说,就是怎样把日常行为和操作用一些质控指标的形式体现出来。因为指标是客观的,是可以量化的。

例如,评估导管护理的手卫生是不是做得好,评价有两个参数:一是手卫生的时机,就是什么时候该做手卫生,接触病人前后要做手卫生,如果该做的没有做,就是不合格。二是规范,手卫生做了,但是不规范,那么跟没做一样,仍然有感染的风险。那如何制定指标,又切实可评价?我们通过科室快速手消的消耗量来评估:根据实际情况所需要的平均数,制定一个标准,如果低于这个标准,说明手卫生是没有做好的,比如每天每床只有3毫升、5毫升,那肯定是不达标的。所以需要专家拿出切实可行的标准,来评估和反映他的操作行为是否规范。

制定指标后,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考核,让一线的医务人员知道自己的行为如果不规范会给患者带来哪些影响,让他自觉地来做这件事情,提高意识,把感控意识融到日常行为当中来。

责任编辑:hN_0119